半年赚63亿只是毛毛雨,“超级巨无霸”再次跨界扩大版图

来源:六安市叶集区金利木业有限责任公司

华润集团,中国规模最大的“巨无霸”企业之一。

官网显示,其业务触角覆盖了城建、能源、大消费、大健康等领域,总资产规模达到2.6万亿元。啤酒,只是华润商业版图中的小小一角而已。

可哪怕是这小小一角,也是市场上当仁不让的重磅玩家。8月19日,华润啤酒发布半年报,其营业额为237.44亿元,同比微跌0.5%;税前利润63.68亿元,同比上升1.9%。

对这个规模的庞然大物来说,略微的涨跌没有太大意义。数据背后,是平稳而沉闷的中国啤酒市场,包括华润、青岛、百威等在内的所有玩家,都在努力寻找向上突破的机会。

对华润啤酒来说,突破的主线有两条:一是高端化,二是白酒业务。

高端化是所有啤酒品牌的共识。财报强调,华润旗下中高端啤酒的销量增加明显。白酒则是华润发力打造的第二增长点,大单品“贵州摘要酒”半年卖出了8亿多元,但由于起步晚、规模小,白酒业务对整体利润的贡献依然有限。

在经历了长久的动荡和洗牌后,中国啤酒行业的格局趋于稳定。为了激发新的活力,牌桌上的巨头们不得不腾出手来,试图在保持优势的基础上另起一场牌局。

再起波澜

2013年,中国啤酒产量达峰。此后,就是无风无浪、波澜不惊的平台期。

2023年,中国啤酒产量为3789万千升,只有10年前的七成左右。2024年上半年,华润啤酒的销量为635万千升,同比也下降了3.4%。

销量承压,几乎所有啤酒品牌都走上了高端化之路。青岛啤酒力推奥古特A等新品,燕京啤酒开发出了“观渺”、“隋源”等超高端产品,华润也在财报中透露,中档及以上啤酒在总销量中的占比超过50%,次高档及以上啤酒的电商渠道销量增长了60%。

高端化的理由是清晰的:中国啤酒消费量已经见顶,只有将其中一部分存量转换成溢价更高的产品,才能为品牌创造更多利润。

这不是产业暗线,而是一张被各大酒企打了10年的明牌。

当然,高端化突围的难度很高,华润也准备了后手——“啤酒+白酒”双赋能。2022年,华润啤酒豪掷123亿元收购了贵州金沙酒业,创下了白酒行业规模最大的一次并购。

被投下重注的白酒业务,总算在平淡的财务数据里掀起了波澜。财报显示,2024年上半年,华润白酒业务的营业额达到11.78亿元,同比上升20.6%;其毛利率为67.6%,高于啤酒业务的45.8%。其中,大单品“贵州摘要酒”销量增长超过50%,贡献了白酒业务总营业额的七成。

然而,以中国白酒市场之庞大复杂,华润再怎么财大气粗,攻占市场也需要时间。2024年上半年,白酒业务仅为华润啤酒贡献了4800万元利润,不足啤酒业务的零头。

除了金沙酒业,白酒也是整个华润集团布局消费品市场的重要一环。早在2018年,华润就入股山西汾酒,成为其第二大股东;2021年以来,华润集团接连收购了“鲁酒龙头”景芝酒业、“徽酒金花”金种子酒等。它们分属于不同业务板块,共同构建起华润所憧憬的“白酒新帝国”。

存量之战

华润啤酒起家的策略,可以归结为三个字:“买买买”。

1993年,华润集团并购沈阳雪花啤酒厂,将沈阳人回忆里的“老雪”,打造成了风行全国市场的知名产品。此后,华润又买下了吉林的“华丹”、黑龙江的“新三星”、大连的“金狮”和“凯龙”、武汉的“东西湖”等啤酒厂,不断扩充产能。

这是那个时代啤酒行业发展的缩影:先是百花齐放,随后资本入局。

受限于保鲜条件,啤酒的销售半径通常在200公里以内。行业发展初期,大大小小数百家啤酒厂在中国涌现,几乎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厂牌。随后,它们被财力雄厚的财团一一收购。“蓝剑”、“金陵”等充满乡土记忆的名字,变成了整齐划一的青岛、燕京和华润雪花。

目前,中国的头部啤酒品牌有5个:华润、青岛、百威、燕京、重庆(嘉士伯)。2022年,上述五大巨头的市占率总和已超过90%。

经历过割据和动荡后,中国啤酒产业从一个分散的“蚂蚁市场”走向集中化。各大品牌达成了均势,谁也奈何不了谁,只能被动等待下一轮旺季和淡季的到来。

啤酒产业进入存量时代,摆在品牌面前的路只有三条:第一,虎口夺食,从其他品牌手中争抢地盘;第二,退守一隅,靠已有的存量市场安身立命;第三,开拓新业务,试图挖掘出新的市场增量。

在实践中,品牌的做法当然是三者皆有。无论是燕京的“鲜啤小酒馆”、青岛的“体育+音乐+体验”三重营销,还是华润的“啤酒+白酒”双轮驱动,都是在坚守既有防线的基础上,尝试破圈吸引更多群体,例如都市白领、文艺青年,以及爱喝白酒的商务人群等。

包括华润啤酒在内,没有人知道哪种策略才能奏效。所有品牌的行动,都是为了求解一个朴素的商业命题:在吃完增量市场的红利后,如何在存量市场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