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透式问询”!微创系又被按在“案板上”

来源:六安市叶集区金利木业有限责任公司

8月19日,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上海微创心脉医疗Castor主动脉覆膜支架及输送系统价格问题的公开问询函》(以下简称“问询函、心脉医疗、Castor产品”),专门针对某一器械产品公开出具价格问询函,直接下场警告,这在医保局成立7年以来十分罕见。

事出有名。医保局主要质疑的问题是:一款出厂价格5万元左右的支架产品,经代理商供应到医疗机构之后,为什么价格超过了12万元?

以此为由,医保局要求心脉医疗提供Castor产品的出厂价格、研发投入、年度销售量等各项细节数据。总之,目的是要求企业说明近7万元价差存在的合理性。

作为微创系“长子”,A股上市公司心脉医疗的业绩表现一直稳健优异,也是目前微创医疗集团唯一成功分拆,并能持续贡献盈利价值的子公司。

今日早间,心脉医疗发布公告(以下简称“公告”),称《问询函》提及的问题尚在进一步沟通及准备回复阶段。公司愿意在国家医保局指导下进一步主动进行价格调整。

态度恳诚。

不过资本市场视其为风险信号。今日早间开盘,心脉医疗股价大幅低开超10%。截至今日收盘,股价跌去13.9%。

留给心脉医疗的时间不多,医保局要求8月26日前就要做出回复。数据摆出后,解释得通就万事大吉;如果实在解释不通,那或许就要承认有不正当营销等行为,在其公司信用方面记上重重的一笔。

对于此事,业界有多重疑问:“万物皆集采”下,为什么Castor产品还存在如此高差价?事件发酵后,对微创医疗整体的转型计划会造成什么影响?

2024,微创医疗,真的是命运多舛。

01、微创旗下“最赚钱”的子公司

据财报数据,2023年,主营大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产品的心脉医疗实现收入1.68亿美元,同比+32.2%;净利润0.69亿美元(约4.87亿人民币)。是微创旗下三家盈利子公司中“最赚钱”的一家,且净利润已经连续5年双位数高增长。

7月2日,心脉医疗发布2024上半年度业绩预告,

  • 实现营收7.77亿元-8.08亿元,同比增涨25%-30%;
  • 归母净利润3.9亿元-4.2亿元,同比增涨40%-50%。

本次事件的“主角”Castor产品是主要驱动力之一,得益于入院家数及终端植入量较快增长。Castor产品有一定的创新性。据心脉医疗公告,Castor产品是全球首款也是国内第一家获批上市的通过微创治疗同时实现腔内修复主动脉和弓上分支动脉的覆膜支架,用于治疗累及弓部病变的胸主动脉夹层。2017年“大血管覆膜支架系列产品关键技术开发及大规模产业化”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21年入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名单。

Castor产品介绍,来自公司官网

心脉医疗是中国主动脉及外周血管医疗器械领域的龙头企业,目前有13款已上市产品,其中主动脉支架类产品是最大业务,占比79%,是其一直发力的重点。国内市场方面,截至今年上半年,Castor支架已在国内进入超1000家医院。2024年Q1财报会议上,心脉医疗表示Castor增速达到30%以上。海外市场方面,去年11月,此前担任微创医疗首席国际业务官、洲际心律管理委员会主席和洲际骨科执行委员会委员的Jonathan Chen接任心脉医疗董事长,从近期举措来看,欧洲市场是其正在着重加码的方向。今年7月,心脉医疗宣布拟使用自有资金65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4.63亿元),收购欧洲主动脉腔内覆膜支架公司Optimum Medical(OMD),核心产品包括Aorfix腹主动脉覆膜支架系统、Altura腹主动脉覆膜支架系统等。公告称,心脉医疗始终重视包括Castor产品在内的各项产品研发,会持续研发投入,Castor的下一代升级产品目前正在欧洲开展上市前的临床试验。

02、“Castor类产品”尚未被集采

在当下“万物皆集采”的环境中,问询函公布后,业内一个最大的疑问是,怎么差价还能达到这么多?最主要的原因是,目前心脉医疗的主营业务产品尚未涉及集采。心脉医疗专注于主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赛道,而目前被广泛集采的,主要是心内科介入耗材,比如冠脉支架、球囊、导管导丝等。2024年Q1财报会议上,心脉医疗表示:虽然目前还没有收到包括国家层面、地方联盟层面集采的具体确切信息,但也一直在为集采做准备。在招股书中,心脉医疗就表示,Castor产品“销售单价相对较高”。针对医保局对于近7万元中间价差的问询,有业内人士对医趋势表示:“大动脉产品价格确实在目前环境下有点出格。”

不过,从市场格局来看,目前该类产品没有被集采覆盖,并不是因为国产替代程度不足。有数据显示,主动脉支架呈现国内外厂商“对半开”的市场格局,美敦力、戈尔、心脉、先健四家公司是市场主力,共占据近90%市场份额。众所周知,毕竟国产替代程度不到10%的心脏起搏器也难逃集采命运。

03、三年内实现盈利,微创还能兑现承诺吗?

此次事件,对于整个微创系而言,也是一个巨大的警钟。

从今年3月开始,一笔高达50多亿元的债务高悬在头顶,让微创医疗的“现金危机”“债务冲突”持续发酵。幸亏高瓴资本的及时“输血”,才得以喘了口气。身处高值耗材赛道,微创医疗的经营模式全球罕见:不断分拆子公司上市、坚持重资金投入研发、常年高负债经营......经年累月,这种“冒进式”创新给企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今年4月债务危机暂时解决后,痛定思痛,于5月召开的2024年股东大会上,微创医疗董事长常兆华首次反思经营策略,做出转型承诺:由研发导向转为业绩导向,2026年实现盈利。

这被认为是微创从“研发型公司”到“营销型公司”转型的信号。

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老牌创新医疗器械企业,微创医疗一开始定位就是“研发型公司”,在过去数十年花费了上百亿做研发,有超过30款产品纳入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多年居于行业领先地位。

只不过,在国内,创新器械的高溢价一直备受关注。值得注意的是,这不是心脉医疗第一次被“问询”。公告称,今年上半年,心脉医疗曾向国家医疗保障局相关部门、相关地方医保局等进行过汇报和沟通,结合行业内同类产品的定价体系,对问询函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答复和解释,并承诺了对Castor产品降价及初步的降幅,也表态未来愿在集采规则范围内进一步降价。降价看来在所难免。需要思考的是,对于微创医疗来说,如今带头转型的“排头兵”心脉医疗被盯上,在医保局“穿透式”问询之下,微创医疗还能否兑现承诺,三年内扭亏为盈?一个更值得关注的走向是,针对心脉医疗的问询是否只是个开始?未来,未被集采覆盖的高值耗材产品,是否都有被层层穿透式检查的可能?创新器械的研发及成功上市是万中挑一,所投入的成本相比创新药,有过之而无不及。一个可预期的市场环境,对于企业来说,至关重要。事关信心,也事关行业的未来。